隨著市場架子位的飽和以及流通品種低價競爭逐步加劇,水頭大板市場將迎來新一輪的挑戰。一場新的博弈將圍繞“老牌市場與新興市場”,“成熟商圈與新商業形態”展開。不斷有市場發出“警報”信號:流量下降或推廣無力。在生意困難時期,越來越多的市場將被動地接受商戶的反向要求。雖然把“架子位填滿”短期內解決了市場的招商問題,但從長遠來看,打造成為一個成熟市場,仍需市場方更多的努力。
1
產能過剩,市場分流引發四處“冷淡”
進入金九銀十,朋友圈偶爾傳遞出一絲“回暖”的氣息。幾家歡喜幾家愁,在供應端產能過剩的背景下,雖有一些企業無懼這場危機,但仍有一部分企業煎熬地支撐著自家的“一畝三分地”,等待明亮的曙光照耀前途。而市場也并非想象中的不濟,據外省的專業人士老鄭透露,回流的商家大多選擇的策略是“小批量進貨”,最壞的打算是退回原駐點或是把貨拋售轉戰其他品種。因為這些商戶的存在,也讓洗牌的進程再次減慢,使架子位余熱放緩了消退速度。
出于“量即是市”的考量,盡管市場競爭激烈,商戶仍是一擁而上推售流通品種,而同一個品種賣的人多,“貨比三家”便成了“貨比三十家”,自然引發了“市場分流”。另一方面,隨著大環境整體下行的影響,一部分業主也逐漸看到水頭的現狀,參與到這場“貨比三家”的混戰中,他們的成本意識讓市場分流變得在所難免。
龐大的石材經營體量,讓原本不對稱的信息變得更加難尋,本就毫無利潤的商品,被選中的概率又大幅度降低,這正是經營商戶的苦惱之處。為了提高曝光度,作為銷售網點的大板市場便成了銷售的關鍵因素。當生意不景氣,商戶自然將問題歸結到市場方。如此一來,引流、營銷、推廣成為市場方亟待解決的三大難題。在這場風波中,大板市場既是受益者,也是承擔者,而今,新一輪的較量正拉開帷幕。
2
區位博弈:中心區 PK 周邊區
中心區商業氛圍起決定因素
大板市場多了,選擇自然就多了,這個時候,“中心區 + 老牌”便成了采購者的首選參照,“商業氛圍”在其中起到較大的作用。商業氛圍的形成非一朝一夕,不管澳盛國際大板市場、高時物流國際石材交易中心、閩南第一建材市場,亦或是近兩年口碑絕佳的溪石國際石材展銷中心,他們都已形成自身獨特的商業氛圍,成為了這場“市場分流”較量中的佼佼者。
▲閩南第一建材市場
▲高時物流國際石材交易中心
在這場混戰,也不乏一些新興大板市場的加入,他們或緊靠繁華商圈,或倚仗新型的市場規劃,加入這場角逐。雖然新興市場同樣坐擁地段優勢,但卻不如那些老牌市場,尚未形成良好的商業氛圍,一旦市場冷淡,則首當其沖要面臨商戶退出的危機。
周邊區產業配套補足采購需求
由于中心區大板市場存在“寸土寸金”的運作思維,每個架子位都要充分考慮它的價值,因此商戶的發揮空間十分有限。架子位帶來的高收益,荒料堆場及加工等配套便成為市場方非必要的考慮要素,這時,便給予周邊區大板市場一絲競爭的機會。
▲海西石材城
受地段等因素影響,周邊區大板市場通常制定較低的租金,為了吸引更多商戶入駐,通常在產業配套上下足功夫,以填補地段上的不足。因其有足夠的利用空間,更適合于那類需要“專場型”的企業入駐,促使產業鏈的完整度,為供需雙方提供產銷一體、一站式采購的便利條件。
3
規劃博弈:綜合型 PK 散戶型
市場與商戶本是同氣連枝,相互影響。有好的商戶自然有好的客源,市場擁有較大人流,將會吸引優質的商戶入駐。商戶生意好壞與市場人流量成正比,市場方做好營銷與推廣,商戶用心經營,自然可達成雙贏的局面。而實現雙贏的首要前提,則在于符合市場定位的架子位規劃,因此可將大板市場劃分為“綜合型”(架子位 300 以上商戶為主)與“散戶型”(架子位 200 以內居多)兩種形態。
▲澳盛國際大板市場
“綜合型”大板市場,由于單體商家的經營面積較大,商業氛圍更偏向于隱性,依賴于商家本身的獨特性與穩定性,單子數量雖少,但體量卻很大;而“散戶型”大板市場由于經營的商家多,自然更易產生商業氛圍,即依靠商戶經營的流通品種的多樣性吸引人流,制造市場的“繁榮”。
在供求平衡時代,以“散戶型”為定位的市場更易創造商業氛圍,“綜合型”市場則略顯遜色,但在市場存量過剩時,大板市場分流讓流通品種受挫,“散戶型”大板市場也遭受此影響,而一些綜合型市場,卻因其穩定性在這個時期開始綻放光芒。實際上,這兩種大板市場的較量只是受不同時期市場環境變化的影響,究其根本,還是取決于市場本身的運營好壞。
4
大板市場也需要運營思維
土地利用率及架子位帶來的高額回報,是大部分市場興建的“初心”。在“賣方市場”時代,市場方只需考慮招商問題,大多以“包租公”的心態自居,架子位招滿即算完成任務,但在“買方市場”時代,單一的租賃模式已無法解決市場的長期發展需求,不斷興起的大板市場和變化環境都將給未來競爭格局帶來極大地不確定性。大板市場應在“運營思維”的觀念上進行更多的提升。
▲溪石國際石材展銷中心
所謂運營包括:定位、競爭分析、規劃、引流、形象、營銷、推廣等多方面思考維度。深處中心區的大板市場,需要通過營銷推廣建立“市場口碑”,形成獨特的商業氛圍。而周邊型大板市場,由于入駐商家的被動選擇幾率更大,或需要在差異化定位上下足功夫,并在配套充足的情況下,通過形象推廣及“商場化”運作思路實現引流。
大板市場的新博弈已經悄然展開,在這場硝煙中,富有遠見的大板市場將獲得先機。得人心者得天下,市場與商戶是平臺與資源的互利雙方。長遠來看,商戶是市場之本,作為市場方,不僅要考慮財務收支問題,更要切身站在商戶的角度,做好市場服務和營銷,為商戶提供服務支持和發展空間,保持較為穩定的政策,為商戶提供安全感,以更健全的“運營思維”將市場打造成一個真正的營商平臺。
來源:海絲智造